近年來,鹽城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廣泛應用生態技術改良沿海鹽堿地生態系統,用科技之犁破開鹽堿的枷鎖,針對不同場景集成一套投入少、周期短、效益高的鹽堿地改良技術體系,走出生態改良與產業興農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興修水利加快鹽堿地洗鹽排鹽。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等地方科研機構,在實踐中探索出“地塊平整、水系配套、深耕曬垡、大水洗鹽”快速降鹽模式,選育耐鹽棉花和耐鹽綠肥品種,創建并大面積推廣鹽土植棉和膠用田菁的栽培技術,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圍海養殖提升鹽堿地利用效益。地表徑流和自然降雨帶來的豐沛淡水資源是鹽城市沿海鹽土區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市充分利用灘涂淡水資源,探索出一條通過水產養殖提高鹽堿地利用效益、改良土壤的模式。目前全市沿海灘涂淡水養殖面積約40萬畝,養殖品種主要包括鯽魚、南美白對蝦、鮰魚等。
推廣耐鹽水稻種植防止土壤返鹽。市農科院是國家和省耐鹽水稻聯合體水稻品種全生育期耐鹽性鑒定單位,育成的“鹽秈156”“鹽稻12號”成為國家和省耐鹽水稻聯合體對照品種。截至目前,已選育出“鹽稻12號”“鹽油雜10號”“鹽豆2105”等耐鹽水稻、耐鹽油菜、耐鹽大豆等植物新品系30余個。
加強耐鹽農作物選育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新模式。含鹽量高的土壤除種植耐鹽水稻外,還可種植大麥、藜麥等糧食作物。鹽城市大麥種植面積約30萬畝,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藜麥主要種植在東臺條子泥,面積超2000畝。此外,沿海地區還有野生和引進的耐鹽蔬菜。
經過幾十年的不懈改良,鹽城市已成為全省耕地面積最多,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值最高的城市,以占全國0.61%的耕地,生產了約占全國1%的糧食、1%的肉類、2%的蔬菜、2%的水產品和3%的蛋類,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曾因鹽分肆虐的“不毛之地”,正以驚人的速度蝶變為沃土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