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
在長江岸線首個堆場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太倉港四期持續煥新投用后,近日太倉港三期又將啟動零碳港口建設。
今年以來,江蘇港口智慧綠色轉型和改造持續提速:6月,南京港碼頭功能優化提升工程進入驗收階段;8月9日,南通港正式啟動“一鍵過閘”,邁入智慧服務新階段;9月22日,連云港“E港通”口岸一體化智慧服務平臺項目(二期)中標“落地”;當前,張家港港正持續在件散貨智能理貨系統上投入研發……港口智慧化綠色化提速的過程中,碼頭堆場里的“中國制造”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智慧賦能,從“一機配四人”到“28臺機三四人管”
從太倉港碼頭控制中心眺望,長江岸線規模最大的汽車滾裝碼頭氣勢恢宏,太倉港一至四期碼頭連成一片,停泊的船舶、自動運行的吊機與上萬組整齊排列的集裝箱交相呼應。
如今,企業通過線上預約,即可讓滿載貨物的集裝箱卡車24小時隨時進入四期碼頭,道口自動識別車號、抬桿放行,車輛根據提示開到指定無人吊機下,吊機精準抓取集裝箱,搬運至堆場指定位置——整個過程,在控制室大屏上一覽無余。
“過去一臺吊機,我們需要配4個司機‘三班倒’,人被‘綁’在機器上。現在四期碼頭的28臺吊機,只需要三四個人在控制室遠程操作,就可以讓這些‘大家伙’精準運行。效率提高20%,人員減少80%以上。”太倉港四期碼頭運營方太倉正和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玨說。
緊鄰現代化的四期碼頭,二期三期的“老伙計”在一片繁忙中悄然升級,堆場的吊機正在著手加裝“自動駕駛”系統,從傳統輪胎吊變身為自動化輪胎吊。比起四期沿著鋼軌運行的軌道吊,自動化輪胎吊精準性稍有欠缺,但由于堆場整體裝卸資源的有效利用,整體裝卸效率預計也將顯著提高。三期碼頭則瞄準更前沿的“零碳”目標,持續深化綠色港口建設。
相隔近百公里的張家港港,同樣在智慧化、綠色化的道路上全力奔跑。不過,它與太倉港的“主業”不同:太倉港作業目標主打標準化的集裝箱,而張家港港則擁有長江流域專業的干散貨碼頭,作業目標是煤炭、礦石等形態各異的散貨。
相比于集裝箱,干散貨碼頭實現智慧化的難度更大。因其貨種特性差異大、作業流程靈活,每一步升級都是挑戰。作為華東地區貿易煤炭集散基地、長江進口礦石中轉基地,張家港港每年散貨吞吐量近5000萬噸,作業量龐大、作業場景復雜,如何高效轉運這些貨物?答案藏在江邊的“智能流水線”里。
工作人員指向江邊一排高聳的門機解釋道:“操作人員在散貨全流程智能操作中心遠程操控門機,將礦石抓取至封閉的皮帶機流程上,便可直達堆場。”這條皮帶機流程線猶如港口的“動脈”,沿線布設了巡檢機器人和骨傳導聲音監測裝置,通過AI算法實時監控皮帶機運行狀態,實現“無人巡檢”。
煤炭是張家港港的另一大貨類。依托自動化門座起重機、斗輪堆取料機、裝船機等設備,這里的煤炭“水水中轉”比例超過85%——即煤炭在不上場的情況下,直接從大船分裝至內河小船,大幅降低能耗,提升作業效率。蘇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工程部部長劉建軍介紹,張家港港近年來在干散貨綠色智慧全要素管理和全流程無人化作業上取得重要突破,初步構建起“人—機—貨—場”智能協同體系,推動傳統干散貨碼頭向數字化、綠色化穩步邁進。
服務升級,從貨物“裝卸工”到產業出海“新樞紐”
回想起20多年前剛參加工作時港口的模樣,江蘇港口集裝箱集團副總經理曹紅軍感嘆:“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港口功能從一個簡單的‘裝卸工’,變成了今天賦能產業出海的高效服務平臺。”
行駛在太倉港的堆場,一排排正在等待裝船的巨型光伏組件和精密機械設備,直觀地展示著“江蘇制造”的競爭力。港口服務的升級,與出口貨物的迭代同頻共振。“過去企業出口服裝鞋帽,對物流效率和成本極其敏感。如今出口‘新三樣’等高端產品,更需要港口提供穩定、高效、低碳的供應鏈保障。”集裝箱集團技術工程部部長王文強解釋道,“例如,堆場無人化碼頭24小時不間斷作業,保證了精密設備能快速裝船,減少損耗;綠色岸電和電動集卡,則為產品出口歐盟等注重碳足跡的市場增添了‘綠色通行證’。”
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太倉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超50萬標箱,同比增長45%。這背后,港口的智慧化與綠色化升級,為其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
效率提升是企業最直接的感受。一家外貿企業向記者舉例,貨物裝載時間從8小時縮短至5小時,港口無人化運營帶來的成本優化,加之地方政策補貼,顯著提升了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智慧綠色轉型已成為港口發展的內生動力。太倉港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堆場作業效率提升15%,單箱能耗持續下降。“更智慧、更綠色的港口,意味著更低的運營成本和更強的服務能力。這能吸引更多航線聚集,最終讓企業享受到更優的物流方案和更具競爭力的出口成本。”王文強表示。
港口能級的提升,進一步暢通了“江蘇制造”出海通道。今年以來,南京港江盛汽車滾裝碼頭開辟了長江流域車企整車出海新路徑,首批508輛上汽汽車從這里駛向墨西哥;南通港成功水運出口76套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貨值約2.5億元;連云港港口工程車輛出口創新高,多批大巴車、機械車發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就在今年9月,全球最大的汽車運輸船“安吉茂盛”輪在該港安全高效地完成了1400余臺車輛的裝船作業后,啟程前往歐洲,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其中1263臺新能源車,港口通過數字化平臺實時監控,精準調配資源,開辟綠色通道,最大限度壓縮了通關和裝船時間。
與集裝箱港口的“熱鬧”相比,散雜貨港口則更能直觀反映產業結構悄然發生的深層變化。附加值低的“粗重黑”散貨減少,正是產業升級的體現。面對新趨勢,像張家港港這樣的散雜貨碼頭,正通過在綠色化、數智化領域的持續投入,適應并吸引以高價值特型貨類為代表的新貨種,主動融入區域產業升級的大潮。港口不再只是貨物的“中轉站”,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江蘇港口群的綠色智慧蛻變,與“新三樣”等高端產業的崛起,共同勾勒出“以綠色港口服務綠色產業,以智慧物流承載智慧制造”的協同發展新圖景。
未來已來,從區域經濟“基礎設施”到面向全球“戰略資產”
當江蘇主要港口初步完成“智慧變身”,一個更深層次的命題隨之浮現:當每一個港口都成為高效的“智能單體”,整個區域的競爭力將如何被重新定義?
江蘇省港口集團一名科技創新工作者表示,答案在于角色的轉變。“智慧港口擁有實時數據、優化算法和遠程控制能力,有能力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它不再被動等待貨物集疏,而是能主動參與甚至主導供應鏈的優化,比如為大型制造企業定制全程物流方案,動態調整國際班輪與內支線的銜接。這意味著,港口從區域經濟的‘基礎設施’,升級為嵌入全球產業鏈的‘戰略資產’。”這也預示著,未來的港口競爭,將不再是泊位與吞吐量的比拼,而是供應鏈組織能力的較量。
然而,這場深刻的變革也伴隨著必須直面的“成長煩惱”。比如單一港口的智慧創新能否在另一個港口復制,數字化又能否真正推動港口與區域海陸空物流更緊密地協同?
應對這些挑戰,江蘇港口正在微觀層面上積累底氣,讓智慧的“神經末梢”加速延伸到港口的每個角落。在南京港,360°環視防碰撞系統為龍門吊作業筑起“無盲區”防線;在鎮江港,一套智能監測系統正為散貨碼頭的粉塵治理提供“科學處方”……
“預計未來2—3年,AI、具身智能、無人機在港口的場景應用會更加成熟。”江蘇省智慧港口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仲兆滿表示,當前港口智慧化仍然處在積極探索中。比如,連云港“E港通”平臺,已經通過口岸一體化服務,將港口、航運、鐵路、海關等節點數據打通,讓客戶像管理內部流程一樣,管理跨境物流的全鏈條。
“未來的方向很清晰:從‘單點智能’邁向‘群體智能’。自動化智能化賦能港口作業效率提升,帶動集裝箱吞吐量增長;進一步完善海陸空鐵聯運網絡,為港口資源集散提供高效物流保障;碼頭提檔升級推高產能水平,聯合營銷拓展腹地市場。這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發展模式的躍遷,旨在為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最堅實的物流支撐。”仲兆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