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9月27日下午,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專場。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廳長圍繞“推進文化強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作介紹,并回答記者問。
胡竹: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舉行“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二十場,圍繞“推進文化強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進行發布。
我們邀請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楊志純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和楊廳長一起出席發布會的還有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錢鋼,副廳長李川,副廳長錢寧。
下面我們先請楊志純廳長介紹情況。
楊志純:
謝謝主持人。
媒體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對各位媒體記者長期以來給予江蘇文旅工作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江蘇外攬自然風光之秀,內得歷史人文之勝,越來越成為人們“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旅游目的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文化和旅游新機構組建以來,我們融匯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新實踐,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范”文旅新答卷。
一是藝術創作生產形成“江蘇現象”。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標志,也是凝聚精神力量的內在要求。我們提出并落實對藝術家、對藝術創作規律、對藝術工作者辛勤勞動“三個尊重”,建立完善財政投入、院團激勵、人才培育“三項機制”,推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蘇劇《國鼎魂》、錫劇《燭光在前》等劇目連續獲得全國文華大獎。我們率先出臺《關于推進小劇場建設的指導意見》,建成遍布街頭巷尾的小劇場1156座,成為主客共享的“文化客廳”。我們面向全國構建“抱石風骨”“悲鴻風度”“散之風神”美術書法品牌體系,創作推出大型美術長卷《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長江春色圖》,特別是創新舉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被譽為有史以來國內348個戲曲劇種集中交流演出、活態展現的首創之舉。
二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展開“江蘇實踐”。江蘇現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世界自然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1處,世界非遺項目11項、全國第一。我們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累計有22項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常州寺墩遺址、鹽城鹽業考古、淮安城市考古、興化草堰港遺址作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成果。我們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博物知旅”“水韻江蘇?精彩非遺”展示季等活動,推動非遺在有效保護中更加活起來。我們依托全省361家備案博物館、26家一級博物館,展示傳播文明、發揮教育功能,去年接待觀眾超1.12億人次、保持全國首位。
三是文旅產業發展凸顯“江蘇特色”。我們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和重大載體建設計劃,“十四五”以來發布文旅重點項目285個,全省創成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6個、文化產業示范園區2家,南京、蘇州入選首批國家文旅消費示范城市。適應疫后文旅市場發展新趨勢,出臺促進全面復蘇“江蘇文旅十五條”、促進入境旅游恢復發展“蘇八條”等政策舉措,策劃舉辦貫穿全年的文旅消費推廣季,創新推出“鄉旅E貸”“蘇旅貸”專項金融產品,聯合金融機構為525個文旅項目授信805億元。全省創成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16家、旅游休閑街區9家,均居全國第一。在政策引導和消費促進綜合效應下,江蘇文旅市場持續回升向好,去年接待境內外游客9.42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分別增長8.6%和1.7%;文旅消費總額5366億元,占全國的9.74%,占比全國第一。
四是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探索“江蘇路徑”。文旅資源普查數據顯示,全省有文旅資源單體118萬余個,其中自然資源景觀占19%、人文資源景觀占81%,這是江蘇區別于其他省份的最大特色。我們聚焦江蘇“水+文化”鮮明特質,發揮江河湖海資源稟賦優勢,展開“兩廊兩帶兩區”建設,致力打造運河“美麗中軸”、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最精彩一段、“生態綠+海洋藍”濱海美麗風光帶、“太湖美”“美麗清純洪澤湖”文旅魅力湖區。全省現有5A級旅游景區26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0家,均居全國第一。我們利用蘇州古典園林、明孝陵、黃海濕地、興化垛田、昆曲、蘇繡等“最江蘇”文化符號,向世界講好“水韻江蘇”故事。同時,設計推出“水韻江蘇?有你會更美”新標識,在央視和重要高鐵站的旅游廣告綜合曝光超110億人次,聯合推出《游遍江蘇》《你所不知道的“水韻江蘇”》融媒體欄目,建好用好全球傳播中心,推動“水韻江蘇”精彩傳得更遠、傳得更廣。
五是文旅融合發展打響“江蘇品牌”。我們堅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讓旅游更有“詩意”;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培育發展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全省創成國家級文旅產業融合示范區建設單位3家,無錫拈花灣、蘇州“拙政問雅”、揚州瘦西湖“二分明月憶揚州”、連云港“大圣故里”等成為網紅打卡地, “淮劇小鎮”“只此周莊”“彭城風華”等受到游客青睞。以融合理念推進長江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成功舉辦六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升格舉辦長江文化節,策劃推出“運河百景”“長江百景”,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三年來吸引游客超千萬,成為江蘇新的“閃亮名片”。同時,推動“旅游+”向“+旅游”轉變,建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60家、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6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3家,江蘇智慧文旅平臺、“君到蘇州”文旅總入口等成為全國文旅數字化創新示范項目。
踏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對標對表總書記賦予江蘇“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和“探索新經驗”重大任務,認真落實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部署,更加自覺擔當新的文化使命,深化文化和旅游領域改革,以文旅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更好助力文化強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
第一,聚焦繁榮發展藝術創作,優化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進一步放大藝術創作“江蘇現象”。優化服務機制,打造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藝術創作生產體系,搭建更多優質藝術作品、優秀藝術人才展示交流平臺。優化引導機制,創新省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和江蘇藝術基金項目資助機制,引導各級國有文藝院團開拓演出市場、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優化組織機制,持續辦好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抱石風骨”“悲鴻風度”“散之風神”美術書法展、小劇場演出季等品牌活動,努力形成藝術精品和文化環境相互生成的生動情景。
第二,聚焦文化為民惠民,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持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工作重心下沉、文化資源下移,努力實現優質文化資源均衡可及。創新舉辦“家門口看大展”活動,組織舉辦文物精品展全省行和優秀美術書法作品基層巡展,引導頭部文博場館運用數字科技手段打造“無邊界博物館”,推出更多沉浸式互動性“逛展”新體驗。提升辦好“家門口賞好戲”活動,創新“送戲下鄉”方式方法,建立省級優秀劇目庫,組織省級以上獲獎劇目以及廣受歡迎的新創劇目下基層演出,推動小劇場建設提質增效,讓“文化大餐”更接地氣。深化開展“家門口享非遺”活動,利用非遺工坊、非遺大師工作室、非遺傳習場所等,深入開展非遺在社區、進鄉村活動,促進優質非遺資源有效融入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和群眾日常生活。
第三,聚焦彰顯文明價值時代價值,健全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活態傳承機制。始終以敬畏之心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更加有效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健全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機制,組織開展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和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盤庫建檔行動,協同推進文物古跡、古老建筑、名城名鎮、歷史街區、傳統村落和文化景觀保護,推動文化遺產統一監管。統籌推進非遺研究、保護、傳承、傳播,不僅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在心里傳承好。健全文化遺產價值內涵挖掘闡釋機制,深入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更多有影響的考古重大成果實證“何以江蘇”。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實施博物館展陳提升工程,讓博物館更有“看頭”。健全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機制,高質量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深化文物主題游徑建設,打造更多“留人見物有生活”的非遺體驗空間和特色景區、歷史文化街區,讓城市留下記憶、人們記住鄉愁。
第四,聚焦擴大文旅消費服務,探索文旅融合、科技賦能有效機制。主動適應文旅消費新趨勢新需求,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機制、文化和科技融合協同創新機制,推出更多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新體驗,激發有潛能的消費,鞏固增強文旅市場回升向好態勢。一方面,在提升優質文旅產品供給能力上下功夫。深入推進“兩廊兩帶兩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域可游魅力新空間。培育世界級旅游景區度假區和精品旅游線路,推動傳統景點景區迭代升級,做強重點文旅企業、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推出更多“人工智能+”“數據要素×”新型文化業態,豐富“文化+創意+科技”文旅新體驗。另一方面,在政策引領和消費促進上下功夫。落細落實《推動省直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現有政策,研究出臺促進夜間文旅消費、提升入境游便利化體驗感等新的增量政策。持續辦好文旅消費推廣季、鄉村旅游節等促消費活動,加大文旅資源推介力度,進一步打響“水韻江蘇”文旅品牌,推動游客“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讓文旅市場更加旺起來。
第五,聚焦強監管優服務,構建文旅領域治理長效機制。堅持監管與服務并重,努力營造安全有序的文旅市場環境,讓游客在江蘇游得安心、游得放心、游得舒心。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依法打擊“不合理低價游”“黃牛”炒票等違法違規行為,強化對市場主體誠信經營有效監管,維護好文旅市場秩序。做好優化服務文章,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推動熱門景區和文博場館延長開放時間、推出夜游項目、增加彈性供給,縮短游客排隊等候時間;引導熱點旅游城市實現旅游交通無縫銜接,推出更多公共停車場(位),以富有溫度、善待游客的服務,贏得良好形象和口碑。
我先介紹這些。下面,我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胡竹:
謝謝楊廳長。
下面歡迎各位記者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
第一個問題,請右手邊第一排靠中間過道這位記者提問。
中央廣電總臺記者:
剛剛楊廳長介紹了江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取得的重要進展,能否再詳細介紹一下,接下來我省在這方面還有什么樣的舉措?
楊志純:
謝謝您的提問。江蘇是文物大省,也是非遺大省。近年來,我們著眼于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一體推進立法保護、政策保護、系統保護和試點保護,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更好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推進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下一步,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三中全會部署,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在文物保護方面,結合正在開展的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盤庫建檔專項行動,完善博物館藏品征集、登記、定級機制,建立起國有館藏文物總目錄。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為契機,建立起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總目錄,并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空間信息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監管。健全“先調查、后建設”“先考古、后出讓”保護前置機制,推動形成覆蓋考古發現到展示利用全過程、遠古到近現代全時段、地上地下全空間的文物大保護格局。在非遺保護方面,重點是開展國家級傳統工藝項目存續狀況評估調查和針對性保護,深化非遺記錄工程,讓非遺核心技藝永久留存。
二是守牢文物安全底線紅線。落實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文化遺產的要求,推動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密切與公安、海關等部門通力合作,加大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力度。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堅持最小干預,防止過度修繕、過度開發,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三是拓寬活態傳承渠道路徑。結合落實最近出臺的《推動省直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引導博物館推出更多優質文化創意產品、夜游項目,打造可移動的高品質數字展覽、實物展覽,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和內生發展動力。發展“文物+旅游”“非遺+旅游”,推廣“新四軍東進北上”“江南水鄉?斗米尺布”“運載千秋”等首批10條文物主題游徑、20條非遺精品旅游線路、10條文博場館研學游精品線路,讓文化遺產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賦彩美好生活。謝謝!
中新社記者:
疫情之后全國各地“文旅熱”持續升溫,請問我省在文旅消費提質擴容、助力全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方面,還將采取哪些措施?
李川:
謝謝您的提問。正如您所說,去年以來,文旅市場持續升溫,為經濟回升向好提供了新的引擎。應該說,江蘇文旅市場恢復早于全國、好于全國,這主要得益于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打出了政策“組合拳”。這里,我與大家分享一組數據:今年1—8月,全省納入監測的文旅場所共接待游客6.84億人次、游客消費28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5%和17%;全省銀聯渠道異地文旅消費4202.4億元,占全行業的25.8%、同比提高6.33個百分點,占全國總額的10.1%、保持全國第一;據統計部門核算,今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業增加值對GDP貢獻率為9.6%。這說明,今年以來,我省文旅市場保持了持續回升向好態勢。
我們提出,在全省經濟挑大梁中,文旅消費不能缺席。下一步,我們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以政策創新引導消費。推動省委、省政府33條增量政策措施在文旅領域落細落實,重點是調劑安排1.6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各地擴大文旅消費服務,盡快落地支持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推出夜游項目等政策措施。同時,抓緊研究出臺促進夜間文旅消費、提升入境游便利化體驗感等有針對性的新增量政策。
二是以優質供給激發消費。聯合出臺景區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度假區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引導景區度假區迭代升級、創新管理、提質增效。深入推進融合發展,推出更多富有“煙火氣”“國潮風”“科技范”的新場景、新玩法、新體驗,促進工業旅游、研學旅游、康養旅游、自駕露營旅游、旅游民宿等發展提質,打造有影響力的演藝新空間和主題旅游精品線路,帶動人氣火爆、消費旺盛。
三是以環境優化促進消費。堅持硬件軟件齊抓,完善集散中心、房車營地、旅游停車、旅游廁所、旅游標識標牌等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實施文旅場所全齡友好服務提升工程,增加文旅場所游覽體驗感。今年以來,我們圍繞促進入境旅游加快恢復發展,著力提升支付便利化,已在全省加裝智能POS機3900多臺,在256個重點文旅場所實現了外幣兌換渠道全覆蓋。年底前,我們還將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設立“水韻江蘇”入境游客首站服務平臺,為外籍游客提供旅游咨詢、在線預約、手機卡預售、支付指南等一站式服務。謝謝!
新華日報記者:
剛才楊廳長在介紹中談到了創新開展“家門口”系列活動,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請問現在有什么進展?下一步如何實施?
錢鋼:
謝謝您的提問。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水漲船高”,越來越需要高品質、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廳黨組貫徹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全會部署,明確提出要以改革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創新開展“家門口”共享優質文化資源系列活動,包括“家門口看大展” “家門口賞好戲” “家門口享非遺”,目的是把豐富精彩的文化盛宴送到群眾身邊,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文化獲得感。
關于“家門口看大展”。經過精心組織,以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頭部文博場館為主,策劃推出為期10個月的“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將于今晚在鹽城市鹽都區博物館啟動。這個大展實行“數字展+珍貴文物+文創藝術”相結合,打造了流動的“無邊界博物館”,可與老百姓“直接見面”。這樣做,不僅放大了優質文化資源效應,也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熱門博物館“預約難”問題。同時,在下個月,我們還將策劃推出“江蘇省美術館典藏名家書畫大展”,并在縣區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巡展,讓優質文化資源更接地氣、惠及更多百姓。
關于“家門口賞好戲”。 近年來,我們堅持文化為民、文化惠民,實施了“送戲下鄉”“雙千計劃”等文化惠民工程。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們把省級“送戲下鄉”范圍擴大到全省718個鄉鎮,并建立了省級優秀劇目庫,受到了基層歡迎。圍繞進一步擴大文化發展成果共享面,我們提出在“送戲下鄉”的基礎上,提升辦好“家門口賞好戲”活動。在覆蓋范圍上,不僅僅是鄉村,還要進社區、進景區、進小劇場、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送戲內容上,不僅僅是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到基層,還要組織開展名家名角優秀劇目基層巡演,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樂賞“好戲連臺”。
關于“家門口享非遺”。從明年起,我們將在總結推廣“水韻江蘇·精彩非遺”展示季、“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做法的基礎上,遴選全省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利用非遺工坊、非遺大師工作室、非遺傳習場所等體驗空間,開展集中展示、展演和體驗活動,打造非遺“流動課堂”“創意市集”,同時,推動優質非遺資源進鄉村、進社區、進景區、進歷史文化街區、進新型文化空間,更好走到群眾身邊、融入人們日常生活。謝謝!
現代快報記者:
建設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意義重大,請介紹一下省文旅廳如何助力打造更多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標志性成果,以更好地傳承弘揚長江、大運河文化?
錢寧:
謝謝您的提問。長江和大運河在江蘇交匯,共同構成“美麗江蘇”的文化坐標軸。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參與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一體推進長江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建設,在成功舉辦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長江文化節,高水平建成運營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創作推出《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長江春色圖》等已有標志性成果基礎上,持續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注重統籌推進,賡續長江和大運河“千秋文脈”。我們繼編制出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兩個省級專項規劃之后,目前正聚焦江河相匯、江海相融、江城相依、江湖相伴最大特色,組織編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及3個專項規劃。以長江和大運河沿線區域為重點,深入實施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闡釋常州寺墩、興化草堰港、張家港東山村、溧陽古縣等一批長江下游遺址考古發掘新成果,實證江蘇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貢獻。
二是注重載體建設,打造長江和大運河“金色名片”。充分發揮我省江河交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推出更多具有長江和大運河特色的休閑體驗業態產品,培育更多彰顯大江風范的城市度假品牌和承載運河千秋的遺產度假品牌,更好彰顯“最精彩一段”的獨特魅力。
三是注重融合發展,增添長江和大運河“美麗色彩”。長江和大運河沿線文旅資源富集,占到全省的95.7%。我們將放大沿線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等集群效應和載體作用,豐富“運河百景”“長江百景”內容與展現形式,打造“大運河夜景游”“揚子江名城之旅”等運河、長江主題文化旅游線路精品,推動長江和大運河文化煥發時代新光彩。謝謝!
我蘇網記者:
我們知道,“水韻江蘇”是我省近年來持續打造的文旅品牌,請問接下來圍繞擦亮“水韻江蘇”品牌,還將開展哪些工作?
李川:
謝謝您的提問。近年來,我廳立足江蘇“水+文化”鮮明特質,策劃打造了“水韻江蘇”這個文旅品牌。我們通過拍攝制作系列宣傳片,加大境內外推介力度,有機嵌入重大文旅活動,這個品牌越來越有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還要通過多渠道、多媒介持續進行宣傳推介,多元展示“水韻江蘇”獨特魅力,讓其成為美麗江蘇的鮮明符號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江蘇文化標識,吸引更多的人到江蘇感受美的風光、美的味道、美的人文、美的生活,收獲美的發現。
一是加強品牌建設。結合謀劃“十五五”文旅發展規劃,按照具象化、國際范、易傳播的要求,深入研究“水韻江蘇”文旅大品牌建設的思路舉措,培育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有較強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
二是打造品牌矩陣。堅持以“水韻江蘇”整體形象為統領,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建設“水韻江蘇+”品牌集群。
三是豐富品牌內涵。抓住我國免簽“朋友圈”擴容和144小時過境免簽等契機,推出更多大運河、長江、美食、非遺等富有濃厚水韻文化印記的旅游主題線路產品,讓“水韻江蘇”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四是提升品牌形象。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推出更多內容原創、直抵受眾的“水韻江蘇”爆款產品。建好用好全球傳播中心、“3D云游?水韻江蘇”線上平臺,推動“水韻江蘇”精彩傳得更遠、傳得更廣。謝謝!
香港商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近些年來科技對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想了解一下,省文旅廳下一步將采取哪些措施,來推進文旅數字化建設?
錢寧:
謝謝您的提問。文化和旅游領域數字化建設,是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具體行動。近年來,我們主動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推動文旅發展“上云用數賦智”,上線運行全量歸集行業數據2.96億條的江蘇智慧文旅平臺并入選全國“數據要素×”典型案例,社??ㄎ穆谩耙豢ㄍā惫こ太@評全國文旅數字化創新實踐案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5G大運河”等5個項目入選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下一步,我們將強化數字科技賦能,擴大數字技術文旅領域應用,打造更多文旅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助力文旅高質量發展。
一是升級文化傳承發展“新裝備”。最近《黑神話:悟空》引爆關注,游戲里表情生動又充滿獨特東方韻味的天蓬元帥、亢金星君等系列角色,其面部捕捉技術就來自于江蘇原力數字科技省級文旅重點實驗室。我們將強化文旅標準引領,建設提升18家省級以上文旅重點實驗室、15家文旅裝備技術研發中心等孵化器,推動形成一批引領性文旅科技創新成果。
二是打通傳統文旅場景升級“新脈絡”。推動全息圖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落地應用,豐富文化藝術表現形態,增強文旅公共服務數字化質效,賦能文物和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利用,促進數字文化產業和智慧旅游提質增效。同時,開展數字賦能文旅場景建設行動,打造更多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覽展示等新產品、新空間。
三是便利百姓旅游“新生活”。完善江蘇智慧文旅平臺數據和功能,提升智慧信息發布、遠程調度、實時監測和智能分析效能。挖掘文旅數據要素價值,推廣蘇州絲綢博物館變絲綢紋樣為“數據要素”等典型案例,讓新型數據生產要素“添彩”現代生活。謝謝!
中國網記者:
剛才楊廳長介紹中提到,江蘇正著力構建“兩廊兩帶兩區”文旅發展布局。請問具體進展如何?接下來還將如何高質量推進這項工作?
楊志純: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江蘇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我們在“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中提出,要主動服務融入國家和省重大戰略,構建“兩廊兩帶兩區”文旅發展布局,就是培育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和濱海生態旅游廊道、揚子江城市休閑和陸橋東部絲路旅游帶、沿太湖和洪澤湖生態文化旅游區,讓江蘇全域宜樂宜游。
近年來,我們研究制定并推動落實相應的建設實施方案,目前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涌現出南京幕燕濱江、吳江東太湖、無錫江南古運河、鹽城黃海1號公路世遺路線、連云港連島、宿遷洪澤湖濕地等“兩廊兩帶兩區”示范項目,“水韻江蘇”生動圖景正在繪就展開。
“兩廊兩帶兩區”建設,既是全省文旅發展的大布局,也是未來文旅發展的大空間。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用力推進“兩廊兩帶兩區”建設,更好展現江蘇的大江風范、運河風采、名湖風韻、濱海風情。突出三個關鍵詞:
一是突出“世界級”,建設高品質旅游目的地。依托蘇州古典園林、明孝陵、中國大運河(江蘇段)、黃海濕地以及昆曲、云錦等世界遺產,培育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度假區,打造更多江河交匯、錦繡園林、濱海濕地、黃金海岸、海絲史跡、兩漢風華等國際國內有影響的旅游吸引物。
二是突出“品牌化”,打造特色文旅標識。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長江文化、江南文化、江海文化、陸橋文化內涵,打響“千年運河”“萬里長江”“八百里太湖”“萬頃洪澤”具象品牌,塑造“繽紛百里”“生態百里”“藍灣百里”濱海特色風貌,使之成為更有顯示度的江蘇文旅標識。
三是突出“一盤棋”,推動文旅資源串珠成鏈。把橫貫東西、貫穿南北的“兩廊兩帶兩區”作為“金項鏈”,將散布全省各地的文旅資源“碧玉”串聯起來,聯動打造靚麗的“江蘇名片”。謝謝!
胡竹:
謝謝楊廳長,謝謝其他3位發布人,也謝謝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里,再見。